人間四月景色新,鄉村處處春耕忙。眼下正值春耕好時節,也是用肥旺季。由于鉀肥能夠促進作物的光合作用,促進作物結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產量,因而備受農民青睞。然而,中國是一個多氮、少磷、缺鉀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依然有超過40%的鉀肥需要從國外進口。在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發酵的情況下,增加國內鉀肥供應已成為業界共識。
為解決國內鉀肥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近日,中國氯堿行業龍頭企業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002002)子公司包頭市新達茂稀土有限公司啟動建設100萬噸/年鉀長石項目,利用主業副產品與鉀長石等不溶性鉀礦經反應生產含鉀復合肥料的新型技術,打造一條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鉀長石型礦物質肥料生產線。該項目的實施,構建起新型肥料生產循環經濟產業鏈,這對改變我國鉀肥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疫情背景下鞏固我國糧食安全產生積極作用。
我國土壤中的鉀缺失嚴重
國家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與此同時我國耕地面積將逐步減少,因此單靠提高播種面積是不現實的,必須依靠提高化肥產量和質量來確保我國糧食生產。而化肥則是“糧食的糧食”,作為“肥料三要素之一”的鉀肥是我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基本物質資料,可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但目前我國土壤中的鉀缺失嚴重,鉀的需求量大。據無機鹽工業協會的預測,未來十年,我國鉀肥的供需缺口保持在300-400萬噸左右。
鴻達興業歷經數年技術探索,鉀鹽生產終突破
為滿足農業快速發展需要,填補鉀肥需求缺口,國家已將鉀肥列為戰略性資源。雖然用于生產鉀肥的可溶性鉀鹽十分缺乏,但不溶性含鉀礦石資源非常豐富。鉀長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鉀長石礦是含鉀量較高、分布最廣、儲量最大的非水溶性鉀資源。因此,如何將鉀長石轉化為可溶性鉀添加到礦物質肥料中,從而改善土壤中鉀的缺失,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鴻達興業開展鉀長石轉換可溶性鉀方面的研究,歷經數年艱辛探索,終于實現技術和產業的雙突破。
作為我國知名的大型資源能源綜合產業上市公司,鴻達興業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科技創新、資源綜合利用,堅持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在做大做強主業氯堿化工基礎上,不斷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協同優勢,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是國內同行業中少有的具備“電石-PVC-電石渣水泥及環保產品-PVC制品”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的企業。早在2014年,鴻達興業便將PVC生產中的副產品進行再循環利用,研發“豐收延”土壤調理劑系列產品,通過調節土壤pH值,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提高土壤肥力地力,進而提升作物產量及品質。如今,鴻達興業再度利用副產品與鉀長石等不溶性鉀礦經反應生產含鉀復合肥料的新型技術來生產鉀肥,項目建成后年產鉀肥達100萬噸,有力促進我國新型農業肥料產業發展。此舉同時與“豐收延”土壤調理劑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成為土壤修復領域的拳頭產品。該項技術開創了國內先河,對我國建立循環經濟社會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鞏固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鴻達興業在鉀肥領域的重大布局和新近上馬既來源于自身產業鏈條的延展,也來自于對我國經濟發展需求的責任擔當。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越南從3月24日開始,暫停大米出口;3月26日,泰國宣布禁止雞蛋出口7天;埃及自3月28日起停止各種豆類出口;哈薩克斯坦對小麥、胡蘿卜、糖、土豆等11種農產品限制出口;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放緩;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出口幾乎停滯……糧食安全現在又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3月28日,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我國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松,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民以食為天,農以地為安”。面對疫情沖擊更加凸顯了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要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提出,要加快推動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力度,保障種糧基本收益,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鴻達興業及時推出100萬噸鉀長石項目,這對于穩定我國糧食肥料市場,助力糧食生產,無疑在春耕復產之際開了一個好頭,增添了市場對糧食安全保障的信心。
據悉,鴻達興業在做大做強氯堿和氫能雙主業的同時,積極提供84消毒液、口罩等防疫物資,穩步擴大鉀系列產品生產能力,完善鉀產品供應鏈條,為國內鉀肥需求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鴻達興業將引導鉀肥與土壤改良劑科學合理施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打造一體化土壤改良產業鏈,提高土壤肥力地力,緩解鉀肥的供求矛盾,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